欧博abg太平洋岛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新窗口”
太平洋岛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新窗口”
■赵硕
近年来,欧博abg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太平洋岛国这片此前并不太为人所关注的区域,正慢慢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热点地区”。就在2024年底,我国对外宣布将继续同太平洋岛国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岛国发展。
太平洋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其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新世纪以来,各岛国政府纷纷积极推动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以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因此,在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中,我国高等教育应发挥一定的作用。
现状:政府重视、高职为主
太平洋岛国大多位于大洋之中,交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高等教育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同时,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难以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投资。因此,太平洋岛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其代表性国家为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萨摩亚。
这其中,斐济拥有3所综合性大学——斐济大学、斐济国立大学、南太平洋大学,学科专业涵盖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斐济的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其3所大学的学历证书和文凭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样,得到了世界范围承认。此外,斐济还有一些高等技术院校,尽管数量有限,但满足了当地和国际学生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规模有限,但斐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认可度却比较高。例如,斐济大学的毕业生有很多就业机会,毕业后80%~90%的学生会选择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工作。此外,斐济的国际学校采用国际文凭教育体系,提供多语言学习环境,学生有机会直接被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
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也有3所大学,即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巴布亚新几内亚科技大学、戈罗卡大学。虽然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但自2017年以来,该国政府不断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出台和修正了教育法规,打破了高教机构管理的条块分割,形成了巴新高等教育部统一领导的新监管体系。
巴新政府强调职业技术与应用型学科的市场需求导向,将技术和职业培训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作为技能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此外,巴新政府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制定了“国家标准”和“国家资格框架”,实行教育机构注册和项目课程认证。
萨摩亚的高等教育质量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处于较高水平,萨摩亚的人口识字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太平洋岛国首位。该国主要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萨摩亚国立大学、西萨摩亚理工学院、阿拉富阿农学院南太平洋大学分校等。2018年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增强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然而,尽管有一些国际合作与援助项目,但该国高等教育整体依然面临教育资源有限、设施不足以及教师短缺等问题。
特点:资源有限、发展缓慢
太平洋岛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资源有限且发展缓慢,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资金、课程、师资等方面,太平洋岛国大多高度依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这种依赖使得其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上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尽管受到外部影响,太平洋岛国的高等教育仍努力结合本土文化,注重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有些国家还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使用本土语言进行教学,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同时,鉴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关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太平洋岛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导致高等教育机构难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水平。同时,相关国家普遍缺乏高素质教师资源,也影响了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太平洋岛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殖民历史影响,存在僵化、保守的问题,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某些国家依然保持了殖民地时期的双语教育体系,如瓦努阿图由于英法共管的历史,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依然维持了英语和法语的双语教学。
途径:教育合作、文明互鉴
太平洋岛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这些国家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高等教育模式。随着我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双方的教育交流合作与文明互鉴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我国与太平洋岛国可以通过搭建高端合作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合作和文明互鉴,如2022年在山东聊城正式启用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这些平台可以提供交流、研究和合作的机会,推动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
第二,鉴于太平洋岛国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可以职业教育合作为突破口,开展当地师资培训和教育援外项目,通过网络技术和共享课程助推高等教育发展。此举不仅能为当地人民带来切实好处,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2024年中国-太平洋岛国职业教育联盟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中资企业“出海”的方式,为双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国际性产教融合与职教出海的实践经验。
第三,强化教育援外项目。中国高校可向太平洋岛国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帮助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包括提供教师培训、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课程资源等,以促进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例如,多方位为太平洋岛国来华学生提供奖学金,开展科研合作,帮助太平洋岛国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此外,中太高校还可加强教育政策的对接,共同确定教育合作计划和政策,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并建立交流机制,定期沟通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促进教育文化交流。教育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实现途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如在国内高校组织太平洋岛国的文化展示活动等。双方还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进行教育合作,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
第五,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需持续开展高等教育合作和文明互鉴,如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建立长期教育合作。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派遣教师赴太平洋岛国任教,提供教学和培训服务,同时鼓励太平洋岛国的教师来中国进行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互访交流,开展联合培养学位项目,使学生能在对方国家学习并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升中太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