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博abg从“技术力”到“增长力” 海康威视推进AI规模化落地
“这是一场可以媲美模拟转数字、标清转高清的技术机遇。”日前,欧博abg证券时报记者在海康威视(002415)桐庐生产基地实地探访时,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此形容正在兴起的AI对智能物联领域带来的影响。
从成立之初数十人,到如今拥有近6万名员工,海康威视因抓住多次技术范式变革的机遇,成长为全球安防龙头以及智能物联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如今,基于多年来对AI的持续投入、技术积累、资源优势和应用实践,海康威视正在将AI的“技术力”加速转化为公司在新一轮成长周期的“增长力”,推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落地实践,持续拓展AI应用能力边界,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海康威视桐庐生产基地,是浙江省首批认定的“未来工厂”,也是海康威视系列AI产品的“试验田”。在这个智能高效的生产基地里,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智能制造的实践探索已遍地开花。
含AI量持续提升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富春江畔的桐庐,是海康威视生产基地所在地之一,距离公司总部杭州约百余里。
步入海康威视桐庐工厂,厂区绿树成荫,办公室宽敞明亮。车间的地面上,一台台橙色的移动机器人,井然有序地在车间穿梭;空中,机械臂在不停地舞动,精准地重复着设定的操作步骤。
海康威视桐庐生产基地,正是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个缩影。通过应用大量自研的物联感知、AI等技术和产品,如移动机器人集群和工业相机等,这座“未来工厂”已构建起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体系。
“现在,通过大模型技术,可实时识别生产线的作业动作,一旦出现少拿、错放等情况,系统可即时预警。”海康威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AI已深入到海康威视生产线上的诸多环节,例如自研的X-Ray缺陷检测设备,可以对PCBA(印制电路板)进行缺陷检测,查看其内部有无虚焊、连锡、异物、偏移等焊接问题,搭载海康观澜大模型,检测效率大幅提升80%。大模型还能充当“产线质检员”,实时监测螺丝是否漏打、风扇是否装反、logo是否缺失等装配问题,检测准确率高达99%以上。
据了解,目前海康威视绝大部分的产品线,已结合AI技术推出了AI产品。通过多维感知产品与AI的深入融合,使其能进一步响应不同行业的场景化需求,海康威视内部将之称为“蛋炒饭”。
“饭就是原来的多维感知,吃惯了米饭的人让他去吃面、吃面包,这是很难的。加了AI这个蛋之后,AI衍生的各种功能也加进去了。AI的能力由我们研发整个体系来提供,成本并不高,做出来的‘蛋炒饭’的价值和用户的满意度都会大幅提升。”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称。
例如,海康威视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历时3年攻关,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仪,创新性地将近红外与X射线荧光光谱融合,结合煤质分析大模型,逐步形成一个超13万组、涵盖398个煤种的高质量融合光谱数据集,实现了对300多万条历史煤种范围99%以上的覆盖,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煤质检测难题。而在以往,要获得煤质检测结果至少需要8小时的检测周期,现在可实时、精准、在线检测。该产品目前已在20多家煤炭相关企业落地应用,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目前,海康威视现有在售硬件产品型号有30000多种。AI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融入到产品当中,进一步提升解决场景问题的能力。同时,AI也正成为海康威视产品创新的引擎,产品线随着AI技术的发展而拓展延伸,不断推出一系列新研发的AI产品。
重点发力多模态大模型
“AI对于智能物联行业来说,会是又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是可以和模拟转数字、标清转高清的发展来媲美的一次技术机遇。”谈到AI带来的影响,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说。
回顾我国的安防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大致说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阶段。在行业变革中,不乏外界对其成长“天花板”的担忧,但是,海康威视总能抓住技术变革机遇,这些年更是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安防之外,为千行百业提供场景数字化服务。自2010年上市以来,公司净利累计约为1380亿元,派发的现金红利累计约685亿元。
拥抱技术变革,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近5年,海康威视的研发费用率都超过了10%,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77.0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已达到87.38亿元。目前,海康威视已建立了多级研发体系,在国内、海外设立多个本地研发中心,形成了以总部为中心辐射区域的多级研发体系。
正因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长期积累,才使得当AI时代真正来临时,海康威视能快速反应,并推出相应的产品。截至目前,公司已先后推出数百款大模型产品,实现了对云、域和边的全面覆盖。
多模态大模型的崛起加速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目前,海康威视将多模态大模型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并依托在可见光、红外、毫米波、X光、声波等不同领域构建的感知技术体系优势,构建了视觉大模型、音频大模型、光纤大模型、X光大模型、毫米波大模型等物联感知大模型体系。
据悉,这些大模型大幅提升了感知智能的上限,在复杂环境的目标识别任务中,实现了检出率和检准率的大幅提升。比如,在毫米波人检门产品中,应用毫米波大模型使违禁品漏检下降86%;X光大模型在违禁品识别应用中,漏检下降75%;应用光纤听诊大模型后,误报相对降低72%。
海康威视推出的多模态大模型,使人和系统的互动方式得到了增强。以“文搜”系列产品为例,该产品实现了自然语言和视频图像的跨模态信息检索应用,输入一句话、一个词就能快速检索图像,大幅提升了安防录像查找的效率。在公共安全场景,“文搜”系列产品,可以帮助快速寻回走失儿童、老人,检索“飙车”等违法行为,将城市治理推入更智能、更高效的时代。
“未来,海康威视将持续技术创新,继续推出更多性能更优、应用场景更丰富的大模型产品,加快AI的规模化落地。”海康威视相关人士表示,凭借全面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将在为千行百业提供AI大模型的智能应用中,收获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将“技术力”转化为“增长力”
AI大模型算法的快速发展、算力相关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AI+千行百业的政策逐步落地,都预示着AI正以各种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作为智能物联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海康威视自然不愿错失这场数字化改造带来的盛宴。
“AI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落地,是海康具有显著优势的方向。我们具备丰富的感知能力与深厚的行业经验。”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我们重要的技术应用场景,也是未来一段时期AI在实体经济中落地的关键方向。
据悉,深耕行业20余年的海康威视,以丰富的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持续为各行各业量身定制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康威视以“物联感知+AI,加速工业场景数字化”为主题,展出了上百款软硬件产品,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海康威视已在石化煤炭、钢铁有色、机械装备、电子电器等行业广泛落地场景数字化应用。譬如,在中孚实业,面对超1200℃磷生铁水浇筑,人工现场操作易受伤害、远程操控易产生误差的难题,海康威视低延时高温高亮相机,让工作人员在集控室即可清晰观测现场,并精准远程操控,消除人工安全风险,解决操控迟滞问题。
“AI落地需要与行业经验结合起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称,对内而言,海康威视已经把AI应用到内部编程、智能客服等领域;对外则采取双向延伸策略,面对向下的终端级场景,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推动“文搜”系列、周界防护等成熟产品的覆盖深度;面对工厂级场景,积极推广在“灯塔工厂”等示范项目中典型应用。
面对未来,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把握住为千行百业提供AI赋能的智能应用的机会,打好AI这一仗,捕获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为员工、股东及经销商伙伴等带来更强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