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博新春海上“科学”行 科考“群雄”备航忙

 
新春走基层  
新春海上“科学”行 科考“群雄”备航忙  
 

 

蛇年新春,欧博家家户户还沉浸在迎接元宵节的喜庆之中。位于青岛西海岸的薛家岛码头上,在-8℃刺骨的寒风中,翻滚的海浪在深蓝色的水面上激起层层白沫,跳跃着拍打向结起冰层的岸基。

我国首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静静地屹立在海面上,在晨曦金灿灿的映照中,红白相间的庞大船体泛着迷人的光采。

当记者登上“科学”号船的时候,船长梁喜祥正在巡视,船员们各司其职,为2025年的首航做着充足的准备。

“科学”号后甲板备航

备航无小事

“科学号2025年第一个航次是国家基金委西太平洋共享航次,将于正月十六正式启航。”梁喜祥告诉《中国科学报》。

出海备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从科考设备的装船测试到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从航次燃油淡水的加注到全船出海生活物资准备和采购,每一项都至关重要。

“还是要亲自看看才放心。”梁喜祥边走边说。

通过狭窄陡峭的楼梯,推开负一层的机舱门,巨大的机器轰鸣以及混合着各类机械特有油脂气味的闷热空气迎面而来。梁喜祥大声对记者介绍道:“这里是轮机舱,是整个船舶的动力心脏。”

轮机长孙宗强在工作

此时,轮机长孙宗强正带领十几个轮机部船员对一台体积堪比卡车的设备进行最后的检修维保,每个人脸上都渗出了汗珠。

“这是主柴油机,是我们的‘动力担当’,最重要的机电设备。”主柴油机关乎整条船舶的动力和电力供应,是每次备航梁喜祥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梁喜祥继续解释道:“轮机部在开航前要对主柴油机进行全面维保,要把它拆散、检查内部零件,更换气缸、活塞等易磨损件,最后重新组装起来。”

“春节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轮机部十几个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们已经前后忙了半个月。”孙宗强擦了一把脸,“虽然费时费力,但这是确保航行安全的关键!”

开航临近,轮机部也已做好了燃油加注工作,为满足航次需求,“科学”号本次一共加注560吨燃油。

轮机部开展主柴油机维保

民以食为天。“走,去看看船上的伙食。”梁喜祥一边上楼一边说。

新春的船舱里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息,经过三楼的餐厅,一张张喜庆的“福”字映入眼帘,船员们用心装点,让这座“海上之家”温暖而富有年味。来到四楼会议室,会议桌上正摊开几张大纸,大副江旭和厨师长祖庆波正在紧锣密鼓地核对航次生活物资采购单。

“这次出海70天,80个人的吃喝可不能马虎。”江旭拿起一张长长的清单展示,“我们的准备非常充足,土豆、白菜、萝卜、茄子,牛羊肉、鸡鸭肉、鱼虾,花椒、孜然、芝麻油……总共300多种。”

祖庆波拍了拍清单,满脸信心:“只要菜市场里有的,只要大家能想象到的,我们就尽量备上,让大家在海上也能吃得舒坦。”

江旭一边翻着记录,一边笑着补充:“耐储存的米面粮油早在年前就装船了,现在要分批采购蔬菜水果,太早放上船怕坏了,太晚又怕赶不上出海,必须把握好时间。”

梁喜祥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以前每天就一荤一素,现在已经变成了两荤两素,顿顿菜不重样,日子是真比以前好了。”

但要想让所有人吃得满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船上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船员和科研人员,口味差别大得很,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讲究汤汤水水,四川的离不开辣椒,山东的得有蒜……”祖庆波每周都会重新制定菜单,江旭则负责收集大家的意见,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吃到熟悉的味道。

“出海几个月,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开饭了。厨师定好菜单不说,我们还征求科学家的意见,定期加点‘硬菜’,像辣子鸡、杭椒牛柳、淮南牛肉汤,平时不容易吃到的,大家都特别盼着。”梁喜祥说。

遇到节日,他们还会想着法地给大家带来惊喜。2024年元旦,“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远离陆地的科考人员和船员们别出心裁地自己动手,齐心协力制作了一个新年蛋糕。蛋糕出炉的那一刻,船舱里弥漫着甜香,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份特别的节日温暖。

梁喜祥在进行安全检查

科研环境再升级

后甲板上,寒风裹挟着海上的湿气,吹得甲板上的国旗鼓动翻飞,拍打在船员们冻得通红的脸上。船员们正忙碌地用吊机将无人船、浮标、潜标等大型科考设备运送上船,他们戴着厚厚的手套,却依然能感受到金属器械上传来的冰冷刺骨。实验室主任孙宇峰站在甲板一角,紧盯着操作流程,不时拿起对讲机提醒细节。时间紧迫,每一件设备都必须在出航前稳稳就位。

孙宇峰说:“我们对船载仪器设备都已经进行了出航前测试,标定证书都在有效期内,状况良好。不过,这次任务重,搭载的设备非常多,大型设备就有70多件。我们越早一天完成大型科考设备吊装上船,科学家们就能越早一天组装调试设备,保障航次按时开航。”

梁喜祥接着介绍道:“这次开航,我们要搭载30位科考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

为了给科考人员提供更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科学”号实验室改造工程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

改造后的湿性实验室

进入位于主甲板的实验室,白色的操作台干净整洁,在灯光下泛着光泽,整个空间井然有序。

工程负责人于成龙站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脸上带着一丝自豪:“这次改造,我们加班加点,整整忙了两个多月,彻底升级了实验室!”他说,国家专门拨款七百万用于此次改造,大家铆足干劲,只为让实验环境更加高效便捷。

他指向新安装的智能屏幕说:“你看,这块屏幕能实时显示科考数据,科学家们不用再频繁跑去调度室,在实验室就能掌握航次行程、任务安排、样本数据等重要信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航次科考设备测试

现场数据和样本的获得与长期积累是开闸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本次工程还对生物样本库的进行了改造。“原来的样本库保温效果不太理想,我们重新拆装,现在温控更加稳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也更有保障。”梁喜祥在一旁补充道,“正月十六上船的30名科学家就是第一批‘用户’!”

2024年,“科学”号科考船在海洋调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圆满完成了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域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域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多海域水体综合调查夏季航次与阵列布放、冷泉综合航次、南海海山综合考察等航次,为我国的海洋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全体船员的贡献。梁喜祥说:“国家有需求咱们就要挺身而出,这些年国家在海洋科学方面取得的突破也很多,我们协助科学家获取样品、分析处理,我们这些为海洋科学事业支撑服务的人也感到非常自豪!”

“科学”号工作艇测试

守护航行生命线

安全始终是“科学”号考察船工作的重中之重。

春节前,“科学”号各部门就已对全船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梁喜祥说:“科考船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整体系统,大到动力装置、配电站,小到每间屋子的逃生线路、消防器械的配备,都要严格的检查、测试。

消防救生演习

紧接着,梁喜祥进入广播室,组织船员进行救生和消防演习,他说:“在船上,消防演习至关重要。船上一旦发生火灾,并不像在陆地上一样可以逃生等待消防人员灭火。整条船和船员是一体的,我们不是要逃生,而要迅速组织起力量来救火、灭火。”

听到广播,船员们迅速响应,有人负责关闭通风阀门和电闸,有人拿起消防栓,有条不紊。

梁喜祥一边向记者说明:“我们将船员分为几个小队,各负其责,隔离队负责关闭通风、电闸,消防队负责用消防栓灭火,探火队要穿着带气鼻的消防服进入火场中探查,还有救护队,救助伤员,大副或者轮机长担任现场指挥。”

实操训练后,梁喜祥在甲板上集合所有人员,针对细节提出建议。他拍了拍一名年轻船员的肩膀,笑着说:“应急反应不错,不过动作还能再快一点!”船员们相视一笑,紧绷的气氛也随之消失。

2024年,“科学”号累计出海256天,航程42000余海里,先后圆满完成了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域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域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多海域水体综合调查夏季航次与阵列布放、冷泉综合航次、南海海山综合考察等航次任务,为我国海洋科研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最大的感受是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在南海的时候,我看到有军舰巡逻、护航,心里特别踏实,觉得我们背后有祖国。”迎着凛凛海风,梁喜祥和同事们望着前方翻滚的海浪,期待着为了祖国驶向更深远的未知海域,探索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文中图片均为廖洋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2025-02-13 12:04 点击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