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博官网回眸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3月18日-31日,欧博官网全国科学大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北京隆重召开。

  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经过“十年动乱”后,我国科技事业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和召开,是对“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也为科技工作的开放和改革打开了大门。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新华社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1978年的春天到来了。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以诗人的豪情吟诵道: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当时,郭沫若重病在身,他原想坐着轮椅参加当年3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人们怕他支持不住,劝阻了,但他还是在闭幕大会上做了准备已久的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

  他在讲话中,饱含深情地预言:“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而这要从一年前的秋季讲起。

  当时,邓小平邀请了几十位中国著名科学家和大学教授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每天面对面地认真听取他们对恢复与发展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意见、建议,这就是著名的“8·8座谈会”。

  他每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会,中午稍事休息,下午又继续参加座谈会,晚上直到掌灯时分才离去。

  这是一次畅所欲言的座谈会。会上,大家提出,大批科学家和教授被扣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人建议高等学校应尽快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有人呼吁关心和改善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有人主张立即恢复每周5/6的时间搞科研……

  邓小平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谈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他严肃地说:“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座谈会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茶话会,招待与会的科学家和教授们,他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科学家和教授积极投身到重建国家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工作中。

  冬去春来。转眼间,1978年的春天来临。

  3月18日,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数千位科技人员,怀着热烈期盼的心情,前来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大会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代表们纷纷登台发言,热烈称赞大会的召开。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讯息传开之后,科学和教育界一片欢腾。根据大会精神,会后,中国科学院立即恢复了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第一批被评上高级职称的有陈景润(正研究员)等,提升为副研究员的有杨乐、张广厚等。同时,中青年科技人员也开始享受科研津贴。

  随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建起来,国家重新颁布了发明奖励条例,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在这之前已恢复高考)开始招收研究生,科学院一系列研究所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各个研究所实行每周5/6的科研时间,多年来暗淡无光的北京中关村各个研究所里又亮起了灯光。

  春天的气息传到海外。许多著名的华裔科学家也纷纷来到中国,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都不再做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旁观者。其中就有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丁肇中。

  

  叶笃正(右一)、陶诗言(右二)1978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图/新华社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科学技术工作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怀。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积极开展科学实验运动;青少年中,出现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新风尚。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全国迅猛兴起。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科学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我们要在本世纪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要在二十二年时间里走过人家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程。

  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革命,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

  祝科学兴旺发达!祝大会圆满成功!(节选)

  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我祝愿我们老一代的科学工作者老当益壮,为我国科学事业建立新功,为造就新的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高峰。你们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坚,任重而道远。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趁你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

  我祝愿全国的青少年从小立志献身于雄伟的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培育革命理想,切实学好现代科学技术,以勤奋学习为光荣,以不求上进为可耻。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这个发言,与其说是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无宁(毋宁)说是对一部巨著的期望。这部伟大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节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图/新华社

  1978年科技大会后主要科技成就

  ·1979年,屠呦呦等人研制出治疟新药青蒿素。 (本版内容由编辑整理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求是网,《人民日报》,《科普时报》等)

  ·1981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圆满成功。

  ·1983年,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88年,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89年,超导研究取得世界领先成果。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2年,银河-2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

  ·1999年起,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取得新突破。

  ·迈进新世纪,科学界更是百花齐放——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不断创造一个个新的奇迹。

  这些故事,都是从那个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天开始的。

  接力

  邢福源

  1934年生,1956年入党。

  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处长,1997年退休。

  1960年,世界首颗试验气象卫星发射成功,应用广泛、效益很高。1969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1977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总体协调会召开。但是,关于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仍有争议——经济困难、技术基础薄弱,且已接收利用外国气象卫星资料多年,是否有必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要搞,是我们自己搞,还是引进国外技术或同外国合作?是只搞极轨卫星或静止卫星,还是两者都要?要不要单独搞一个试验卫星系列?要不要马上就搞一个单独军事气象卫星系列等等。1984年,国防科工委的一次会议后,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中长期规划才确立稳定下来。

  万事开头难,但我们接受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搞出样子来!卫星遥感仪器要从敏感元件的原材料开始研制,研制经费远远不足;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站建设要从选点、征地开始一步步进行,气象卫星中心的建设要从平整气象局大院的桃园开始……从1970年算起,我们用了18年,到1988年才发射我国第一颗极轨试验试用气象卫星;从1979年起,又用了18年,到1997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

  董林

  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进入中央气象台工作。

  正研级高工,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曾参与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

  1997年刚入职时,资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民众只能通过广播和电视了解天气情况。

  那时候我们还需要在纸上画天气图,有限的数值预报信息也是通过传真图的形式接收。记得老同志常常戴着老花镜,对着纸质的天气图和预报资料凝思、琢磨。

  一年又一年,科技在进步。

  2002年,天气会商视频系统建立;2004年,纸质天气图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在机器上分析、存储;卫星、地面自动站、天气雷达不断增加,组成了三维立体的观测网;业务平台不断完善,专业化预报水平不断提高……

  短短20余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能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亲身感受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科技越来越发达,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孙夏

  28岁,20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职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参与了海燕计划2020年南海台风观测试验。

  作为“90后”探测新人,我有幸奋斗在圆梦探测强国的征途中。

  入职后,我加入无人机探测团队这支以青年人为核心力量的队伍。团队利用高性能无人机等高精尖创新技术应用,成功开展了首次高空大型无人机海洋(台风) 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圆满完成了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的综合气象观测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填补了基于高空大型无人机开展海洋综合观测的空白,对无人机开展台风观测和台风预报预警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迈向“监测精密”的征程中取得了又一个重大成果。

  科技创新是迈向气象探测强国的重要一步,无人机等高精尖创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动着气象探测工作发展。作为一名探测青年,我将继续学习党的理论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做到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气象事业发展,以创新创造为国家做贡献。

2025-02-13 22:02 点击量:0